AI-Native 团队的「狂飙」周末:从黑客松到 MCP 管理神器 Passport,Every 正在重新定义 AI 时代的产品开发

在 AI 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一家名为 Every 的科技媒体和创作者社区,正以一种独特而激进的方式,向我们展示未来组织的可能性。他们不仅仅报道 AI,更将自己变成了 AI-First 的”原生部落”。

AI
Product Development
Team Culture
Hackathon
iOS App
MCP
AI-First
Author
Published

Monday, the 28th of July, 2025

在 AI 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一家名为 Every 的科技媒体和创作者社区,正以一种独特而激进的方式,向我们展示未来组织的可能性。他们不仅仅报道 AI,更将自己变成了 AI-First 的“原生部落”。

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,这个小团队举办了一场内部黑客松,产出了超过 12 个 AI 驱动的项目,并预告了一款名为 Passport 的重磅 iOS 应用。这不仅是一次团队建设或一次产品发布,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工作方式的生动宣言:当团队 100% 拥抱 AI,创造力将如何被指数级放大。

一场黑客松,一次 AI 生产力的极限展示

事件的引爆点,是 Every 团队的一场内部黑客松和随后的 Demo Day。据社区观察者 Amit Bhatia 的推文,这场活动涌现了从“AI 律师助理”到“CLI 工具”等十余个项目。

Amit Bhatia (@AmitBhatia): “刚刚参加了 @every 团队一场不可思议的 demo day!一个黑客松周末诞生了 12+ 个项目… 看到非技术团队成员用 Claude Code 交付了完整的应用,这太美妙了。”

Every Hackathon 项目列表

Every Hackathon 项目列表

团队成员 Katie Parrott,一位编辑,也成功构建并展示了她的“AI Editor”项目。在 AI 工具的加持下,技术与非技术的边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。

Katie Parrott (@katieparrott): “我的第一次 Demo Day!在轮到我展示前的五秒钟,我的 @every AI Editor 终于准备好了 😅 感谢 @github Spark 和 Claude Code!”

Katie Parrott 的 AI Editor 项目

Katie Parrott 的 AI Editor 项目

这场黑客松展现了 Every 团队的核心理念:通过深度使用 AI 工具,实现“复合式工程(compounding engineering)”,让每个人都成为创造者。

核心发布:MCP「护照」Passport 登场

在众多创新项目中,由开发者 Joseph Albanese 主导的 Passport 应用无疑是皇冠上的明珠。这款即将在下周发布的 iOS 应用,直指当前高阶 AI 使用者的一大痛点:MCP 的管理

MCP,虽然没有官方全称,但从官方推文中推断,它代表着一种“元级别编码提示(Meta-level Coded Prompts)”或类似的封装化、可复用的高级 AI 指令集。它们是驱动 LLM 完成复杂任务的“魔法咒语”,但管理和分享这些“咒语”却日益困难。

jpa (@josephpalbanese): “新的 iOS 应用 — Passport。Passport 让你在不同的 AI 工具、上下文和模型之间‘随身携带你的工具’。它是一个很棒的 MCP 管理器,解决了我和许多人一直以来的巨大痛点。”

Albanese 指出,Passport 解决了三大核心问题: 1. 一键安装: 告别复杂的安装说明,一键复制粘贴即可使用 MCP。 2. 清晰组织: 查看哪个 MCP 用在哪个项目或应用中(同步功能将在 v1.1 版本推出)。 3. 便捷书签: 轻松收藏那些在社区中看到的优秀 MCP,以备后用。

Passport 应用演示 1 Passport 应用演示 2

Passport 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 Every 团队在自身高强度 AI 实践中自然生长出的需求。它预示着随着 AI 应用的深化,围绕工作流优化的“元工具”生态将变得至关重要。

不止于工具:「AI-First」的文化内核

如果说 Passport 是冰山之巅,那么支撑它的则是 Every 团队根深蒂固的 “AI-First” 文化。其联合创始人 Dan Shipper 的社交媒体动态,为我们揭示了这种文化的几个侧面。

1. 工作游戏化与心流体验

Dan Shipper (@danshipper): “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 AI 速度与力量的节点上,工作开始感觉像一个视频游戏。”

当 AI 能够即时响应、快速执行并生成超乎预期的结果时,传统工作中冗长乏味的反馈循环被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即时奖励和探索乐趣的“游戏化”体验。

Dan Shipper 用梗图表达让 Claude Code 制定超天才计划时的感受

Dan Shipper 用梗图表达让 Claude Code 制定超天才计划时的感受

2. 全员 AI 带来的 10 倍效应

Dan Shipper (@danshipper): “团队 100% 是 AI-First 和只有 50% 是 AI-First 之间,存在 10 倍的差异。”

这不仅是效率的量变,更是协作模式的质变。当所有成员都具备 AI 协作的共同语言和能力时,沟通成本急剧下降,创新想法的实现路径也大大缩短。

3. 实践出真知,对抗“理论派”

Shipper 还转发了一条有趣的观察,指出许多前沿 AI 研究员甚至从未使用过他们自己训练的模型。他评论道:“这是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高技术研究员,也能以令人惊讶和新颖的方式使用 LLM 的一大原因。”

这与 Every 团队的“全员下场,动手实干”形成鲜明对比,也解释了为何他们能从真实场景中发掘出像 Passport 这样的产品机会。

AI-Native 组织的未来范本?

Every 的故事,远不止于一个新应用的发布。它展示了一个 AI-Native 组织是如何思考、协作和创造的。他们通过构建内部工具、举办黑客松、拥抱开放文化,形成了一个从内容创作、社区运营到产品开发的良性商业闭环。

从管理复杂的 MCP,到赋能非技术人员编程,Every 正在探索的,是如何将 AI 从一个“外挂工具”无缝融入组织的“操作系统”。Passport 应用的推出,只是这个宏大叙事中的一个新章节。

当大多数公司还在讨论如何“引入”AI 时,Every 已经生活在 AI 所构建的未来之中。他们的实践或许为所有渴望在 AI 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初创公司和科技团队,提供了一份珍贵的、可供参考的蓝图。


参考信息

Back to top